線織屋
商家簡介
【臺東 • 慢潮流-採訪報導】
▌線織屋:讓時間織進生活的手藝▌
這間民宿兼工作室的主人多美,阿美族人,嫁到排灣族的金崙部落,她在公公山上的工寮外,偶然看到掛著的羊角勾後背網包,拿起之後有無數個破洞,而且不會脫線,詢問公公後才得知是被山上的老鼠咬的破洞。她公公敘述,這是排灣族獵人們去上山會背的後背網包,裝獵物或山上可吃所需,裝滿滿愛的背包。「我那時候想,如果再沒有人會做,這個記憶就要不見了。」於是她開始一針一線地學,她勾織出自己的第一個包,也在金崙開了線織屋,一個能住宿、能學習、也能靜下來的地方。
▌從工藝到生活旅宿的連結▌
線織屋是三層樓的建築物,一樓是銷售體驗區,二、三樓是旅人停留放鬆的歇腳處。「這裡沒有太多裝飾,因為勾織的作品本身就很好看。」有三天兩夜見學之旅,及1小時的體驗活動,是線織屋最具代表性的活動。
多美喜歡先講故事,關於排灣族文化及技藝的美。「羊角勾勾織是用時間累積的技藝,歸零、放下,學會慢。」她希望讓學員在一針一線之間,重新學會專注與呼吸。
羊角鉤包能承受五十公斤重,壽命超過二十年。多美說,那是因為每個結都藏著智慧。她推出DIY材料包,讓學員能把技藝帶回家,也與南迴地區的創生團隊合作,嘗試以外來種木材與漂流物開發新作品。「材料會改變,但手的精神不變。」。
除了課程與民宿,線織屋也成了地方連結的據點。多美常與返鄉青年、藝術家合作,舉辦編織展與文化講座;她也參與「南迴永續聯盟」,推動手工藝的循環經濟。「很多旅人來學編織,其實是在學怎麼過日子。」









